膽固醇長期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凶,但近年來,膽固醇的高低是否與失智症有關,也逐漸引起關注。特別是在高齡社會中,失智症的防治成為公共衛生的重點議題,不少人開始好奇:控制膽固醇,是否同樣也能保護大腦?
一、臨床觀察:低膽固醇患者失智風險較高?
台灣秀傳醫療體系針對逾萬名長者,進行長達八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中,失智症程度愈嚴重的患者,患有「低膽固醇血症」(總膽固醇低於160 mg/dL)的比例也愈高。特別是在CDR達到最嚴重的3級患者中,將近六成都有低膽固醇現象。
整體來說,有近46%的長者存在低膽固醇血症,這樣的數據令人質疑:是否膽固醇太低,反而對腦部造成傷害?
二、觀察性研究的侷限:因果關係難以確認
針對這樣的觀察結果,北榮加護內科主任吳承學表示,觀察性研究在設計上存在不少限制。因為大多數接受追蹤的長者本身年紀偏高、罹患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原本就是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而且他們本來就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因此無法確定究竟是「膽固醇過低導致失智」,還是「原本就容易失智的患者膽固醇偏低」。
簡單來說,現有數據顯示的是「相關性」,但無法證明「因果性」。
三、大型前瞻性研究給出相反答案
相較於觀察性研究,國際間的大型前瞻性研究設計更為嚴謹。這類研究會設置實驗組與對照組,並選擇條件相似的研究對象進行長期追蹤與比較。
結果發現,當使用降血脂藥物(如statin)將膽固醇有效控制後,失智症的發生率反而下降。這顯示,高膽固醇可能才是失智風險的推手,而並非膽固醇過低直接導致認知退化。
四、總膽固醇不是唯一指標,分項數值更重要
吳承學進一步指出,評估膽固醇狀況不能只看「總膽固醇」數字,而應分析其組成:
- LDL(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過高會促進動脈硬化。
- HDL(高密度脂蛋白):俗稱「好膽固醇」,能幫助清除多餘脂質。
- 三酸甘油脂:與代謝症候群、脂肪肝有關。
一般民眾的LDL應控制在130 mg/dL以下;糖尿病患者建議在100以下;若已有心血管疾病,則應進一步壓低至70以下;若同時患有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LDL最好控制在55以下。
這代表,不應過度擔心總膽固醇偏低,而應聚焦於「壞膽固醇」是否超標。
五、降膽固醇對認知功能的潛在保護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控制膽固醇不僅有助於心血管健康,也有助於保護腦部功能。動脈硬化會影響大腦供血,而高膽固醇正是動脈硬化的重要危險因子。透過飲食調整與藥物治療,維持健康的膽固醇水平,有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與血管型失智的發生率。
結論:維持適當膽固醇,為腦與心共築健康防線
膽固醇並非越低越好,尤其在高齡者身上,過低的總膽固醇可能伴隨其他潛在疾病或營養不良狀況。然而,從長期健康角度來看,合理控制壞膽固醇、提升好膽固醇,依然是預防失智的重要一環。
目前證據顯示,使用降血脂藥物、維持健康飲食與生活習慣,對於心腦血管疾病與認知退化皆有正向影響。民眾應諮詢醫師,根據個人風險與病史訂定個別化控制目標,而非單憑膽固醇高低自我解讀。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4416/8615652?from=wj_maintab_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