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BRISE品牌與官網已於 2025/1/1 併入全新SUVIOS舒活適品牌,感謝您長久以來對BRISE的支持

顫抖不是老化,是警訊!從跌倒、巴金森到光療,守護長者行動與睡眠力

跌倒不是偶然,可能是神經退化拉警報

對許多銀髮族來說,「跌倒」往往是一連串健康衰退的開端。根據調查,跌倒是台灣長者事故傷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不僅可能造成骨折、住院,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跌倒背後,可能隱藏著不容忽視的神經退化警訊,像是巴金森症失智症

臺大醫院溫瓊容醫師指出,65 歲以上長者中,三分之一曾發生跌倒。這不只是平衡變差,還可能與視力退化、肌少症、骨質疏鬆、慢性病藥物(如降血壓藥或安眠藥)副作用有關。這些風險若未被及早察覺處理,後果不容小覷。


從顫抖、動作慢到表情僵,巴金森症不是老人專屬

巴金森症是一種慢性、漸進式的腦部退化疾病,主因是大腦黑質中的多巴胺神經細胞大量凋亡,導致動作控制功能下降。

初期常見症狀包括:

  • 靜止時手抖(靜止性顫抖)
  • 動作遲緩、走路變慢
  • 肢體僵硬、步態小碎步
  • 表情減少、聲音變小

這些症狀容易與老化混淆,但如果在 50 歲以前出現,則屬於「早發型巴金森症」,不可輕忽。

臺大吳瑞美教授提醒,雖然早期可透過藥物補充多巴胺獲得良好控制,但隨時間推移,多巴胺神經細胞會逐漸消失,需要不斷調整藥量與治療策略。


控制顫抖新利器:「深腦刺激術」與神經調節

當藥物控制效果下降,或副作用明顯,巴金森症患者可考慮進階治療方式。

「深腦刺激術」是目前有效的神經外科療法,透過植入電極刺激腦內特定區域,調節異常神經放電,可明顯改善顫抖與運動功能。

此外,針對「原發性顫抖」也有新解法。台大醫院研究發現,這類顫抖來自小腦的異常共振,只要找出並避免誘發因子(如毒素、特定藥物或飲食),也能大幅改善。


巴金森後期恐併發失智,照顧挑戰更大

巴金森症進入後期,不僅運動功能惡化,許多患者也會逐漸出現認知障礙甚至失智。這是因為病變從基底核擴散至控制語言、計畫與記憶的大腦皮質區域,影響範圍越大,症狀越明顯。

失智症不只記憶力變差,也會伴隨情緒異常、性格改變、日常功能下降。臺大精神科黃宗正醫師提醒,巴金森合併失智後,照護壓力倍增,家屬應及早學習照顧技巧,並善用社福與長照資源。


光療成輔助利器,幫助改善睡眠與晝夜節律

除了動作困擾,許多巴金森症與失智患者也面臨睡眠障礙與日夜節律混亂,如半夜醒來、白天嗜睡、黃昏時段混亂(黃昏症候群)等。

這時,**光療(Light Therapy)**可成為溫和又有效的輔助方式。

🌞光療怎麼幫忙?

  • 早上照射特定強度(約 10,000 lux)白光
  • 調整生理時鐘、促進褪黑激素分泌規律
  • 有助於白天清醒、夜間睡眠穩定
  • 改善睡眠中斷與晨間行動障礙(如巴金森「斷電」現象)

📌建議每天晨起後 30 分鐘內照光 10~30 分鐘,不需直視光源,只需感應即可。

👉 想深入了解操作方式與設備選擇?請參考:https://reurl.cc/W0qX87


結語:從跌倒到顫抖,從藥物到光療,全方位守護銀髮健康

跌倒、顫抖、失智,不該只是老化的標籤,而是對健康變化的警示。我們能做的,不只是等病發生後治療,而是提前介入、積極預防。

從藥物治療、手術選項、運動與病友支持,到光療輔助改善生活節奏,現代醫療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

只要願意行動,每一位長者與家人都能打造屬於自己的健康老年人生。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