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嗜睡症?
嗜睡症的正式名稱是「猝睡症」(Narcolepsy),是一種因中樞神經異常導致的睡眠疾病。患者的大腦無法正常調節清醒與睡眠狀態,即便睡眠時間充足,仍會在日間突然陷入無法抗拒的睡意,甚至出現幻覺或猝倒的現象。
研究指出,猝睡症可能與基因、人類白血球抗原(HLA)有關,部分患者因腦部受損或體內特定荷爾蒙減少而發病。這是一種相對罕見的疾病,平均每2000人中有1人罹患,且好發於15到30歲之間。
嗜睡症與單純嗜睡的差異
「嗜睡症」屬於原發性疾病,並非因其他疾病或外部因素引起。患者會無預警地昏睡,並常伴隨幻覺、猝倒及睡眠麻痺。而一般「嗜睡」則通常是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或生活壓力導致的短期現象,與嗜睡症不同。
嗜睡症的5大典型症狀
- 過度嗜睡(Excessive Sleepiness)
即使睡眠充足,患者仍然在白天頻繁打瞌睡,且每次小睡通常在10至20分鐘內,但醒來後2至3小時又會再度昏昏欲睡。 - 猝倒(Cataplexy)
強烈情緒(如大笑、害怕)後,肌肉突然失去力量。輕微時是垂頭或眼皮下垂,嚴重時全身無力倒地。 - 入睡前幻覺(Hypnagogic Hallucination)
約有40%~80%的猝倒患者在入睡前會出現視覺、聽覺或觸覺上的真實幻覺,常讓患者以為自己出現精神問題。 - 睡眠麻痺(Sleep Paralysis)
鬼壓床現象,患者在入睡或醒來時意識清醒但無法動彈,嗜睡症患者出現頻率遠高於一般人。 - 夜間睡眠障礙(Sleep Disturbance)
包括難以入睡、淺眠、頻繁醒來、做惡夢等,導致睡眠品質下降,反過來加重日間嗜睡的情況。
此外,有些患者還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或體重增加等問題。
自我檢測工具:ESS量表
ESS(Epworth Sleepiness Scale)是一套自我檢測工具,用來評估個人在不同日常情境下入睡的機率。分數越高,代表嗜睡情況越嚴重,若達到一定分數建議儘早就醫診斷。
治療與改善方法
目前嗜睡症無法根治,但可藉由藥物、生活習慣調整以及規律訓練來控制症狀:
- 藥物治療:中樞神經興奮劑提高清醒度,抗憂鬱劑緩解猝倒及幻覺。
- 睡眠習慣調整:維持固定的作息時間,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 規劃小睡時間表:利用短暫小睡應對日間嗜睡,減少藥物依賴。
- 避免鎮定劑與酒精:避免增加嗜睡風險。
- 安全安排日常活動:例如開車、烹飪前先休息或服藥,降低意外發生機率。
光照新希望:輔助改善嗜睡症
最新的研究與應用指出,「光照」有望成為嗜睡症的輔助改善方式。透過特定波長的光照刺激,可以幫助調節生理時鐘,改善白天清醒度及夜間睡眠品質。特別是在季節性情緒障礙、失眠治療中已有應用經驗,未來在嗜睡症控制上也被寄予厚望。
參考資料連結:
https://reurl.cc/W0qX87
https://helloyishi.com.tw/sleep/sleep-disorders/hypersomnia-and-narcole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