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皮膚試驗不適用或結果不明確時,血液檢測提供了另一條可靠的診斷途徑。體外診斷方法通過檢測血液中的免疫標誌物,能夠在不接觸患者皮膚的情況下準確評估過敏狀態。本文將詳細介紹各種血液檢測方法的原理、應用和臨床價值。
免疫球蛋白E:過敏反應的關鍵分子
IgE的生物學特性
人體血漿中存在五類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和IgE。其中IgE是含量最少但對過敏反應最為關鍵的一類。
IgE的特點
- 正常人血清含量極低(0.1-0.9毫克/升)
- 半衰期僅2-3天
- 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的漿細胞產生
- 能與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表面的高親和力受體結合
過敏機制 當過敏原首次進入體內,免疫系統會產生針對該過敏原的特異性IgE抗體。這些抗體附著在肥大細胞表面,再次接觸相同過敏原時,會引發細胞脫顆粒,釋放組織胺等介質,導致過敏症狀。
過敏原特異性IgE檢測:精準診斷的利器
檢測的臨床意義
過敏原特異性IgE檢測是診斷變態反應性疾病最常用的體外方法之一,特別適用於以下情況:
絕對適應症
- 嚴重濕疹或廣泛性皮膚病,無法進行皮膚試驗
- 皮膚劃痕症患者
- 無法停用抗組織胺藥物的患者
- 有嚴重過敏反應史,皮膚試驗風險高
- 嬰幼兒患者,皮膚試驗不易操作
相對適應症
- 皮膚試驗結果與臨床不符
- 需要量化評估過敏程度
- 監測免疫治療效果
- 患者拒絕皮膚試驗
檢測方法詳解
放射變應原吸附劑試驗(RAST)
這是最早應用於臨床的特異性IgE檢測方法。
原理步驟
- 將純化的過敏原與固相載體(如纖維素盤)結合
- 加入待檢血清,特異性IgE與固相過敏原結合
- 洗去未結合的血清成分
- 加入放射性同位素(如碘-125)標記的抗IgE抗體
- 再次洗滌後測定固相載體的放射活性
- 通過標準曲線計算特異性IgE含量
優缺點分析
- 優點:靈敏度高,特異性強
- 缺點:涉及放射性物質,操作繁瑣,成本較高,目前臨床應用減少
酶聯免疫測定法(ELISA)
這是目前最廣泛應用的檢測方法。
技術原理 基本原理與RAST相同,但使用酶標記的抗IgE抗體替代放射性標記。加入酶底物後產生顏色反應,通過測定吸光度定量檢測IgE水平。
方法優勢
- 無放射性污染
- 操作相對簡便
- 自動化程度高
- 成本適中
- 結果穩定可靠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CLIA)
這是新一代檢測技術,靈敏度更高。
技術特點
- 採用化學發光物質作為標記
- 檢測範圍更寬
- 靈敏度可達飛克級(10⁻¹⁵克)
- 自動化程度最高
- 結果重複性好
結果解讀與臨床意義
定量分級
大多數實驗室採用0-6級或0-100 kU/L的分級系統:
- 0級(陰性): <0.35 kU/L
- 1級(低度): 0.35-0.70 kU/L
- 2級(中度): 0.71-3.50 kU/L
- 3級(中高度): 3.51-17.5 kU/L
- 4級(高度): 17.6-50 kU/L
- 5級(極高度): 50.1-100 kU/L
- 6級(超高度): >100 kU/L
臨床相關性
特異性IgE水平與臨床症狀嚴重程度不完全一致。有些患者IgE水平很高但症狀輕微,有些患者IgE水平中等但症狀明顯。因此,檢測結果必須結合臨床表現綜合判斷。
動態監測價值
定期檢測特異性IgE水平變化,可用於:
- 評估免疫治療效果
- 判斷疾病進展
- 預測治療反應
- 調整治療方案
過敏原組分診斷:精準醫療的新方向
傳統診斷的局限性
傳統的過敏原檢測使用粗提浸液混合物,存在以下問題:
交叉反應干擾 不同來源的過敏原可能含有相似的蛋白組分,導致假陽性。例如,對屋塵蟎過敏的患者可能對蝦蟹也顯示陽性,但實際可能是交叉反應而非真正過敏。
主次不分 無法確定混合物中哪個組分是真正的致敏原,哪些只是伴隨物。
劑量難控 免疫治療時難以精確調整各組分的劑量。
組分診斷的優勢
過敏原組分診斷(Component-Resolved Diagnostics, CRD)使用純化或重組的單一過敏原蛋白,具有革命性優勢:
明確致敏組分 可精確識別引起過敏的具體蛋白分子。例如,屋塵蟎的主要過敏原組分包括:
- Der p 1:半胱氨酸蛋白酶
- Der p 2:類MD-2蛋白
- Der p 10:原肌球蛋白
- Der p 23:新發現的重要致敏原
區分真假過敏 能夠鑑別原發致敏和交叉反應,避免不必要的食物限制或環境控制。
指導精準治療 根據致敏組分譜,個性化制定免疫治療方案,提高療效並減少副作用。
預測反應風險 某些組分(如Der p 1、Der p 2)陽性提示更高的嚴重過敏反應風險。
臨床應用實例
案例分析 患者A和患者B的屋塵蟎總IgE均為20 kU/L,看似相似。但組分檢測顯示:
- 患者A:Der p 1(30 kU/L)、Der p 2(5 kU/L)
- 患者B:Der p 10(25 kU/L)、Der p 23(8 kU/L)
這表明兩位患者的致敏組分不同,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策略。
其他體外檢測方法
血清總IgE檢測
檢測意義 血清總IgE水平升高提示存在過敏性疾病的可能,但特異性較差。
參考值 正常成人血清總IgE <100 IU/mL,但該值受多種因素影響:
年齡因素
- 新生兒:<2 IU/mL
- 1歲:<15 IU/mL
- 5歲:<60 IU/mL
- 成人:<100 IU/mL
- 老年人:逐漸下降
其他影響因素
- 遺傳背景
- 寄生蟲感染
- 免疫缺陷病
- 某些惡性腫瘤
臨床價值限制
- 正常總IgE不能排除過敏
- 總IgE升高不一定是過敏
- 過敏性和非過敏性人群IgE範圍重疊
- 必須結合特異性IgE檢測
血清類胰蛋白酶檢測
生物學功能 類胰蛋白酶是肥大細胞脫顆粒時釋放的重要介質,半衰期約2小時。
檢測時機
- 急性過敏反應發生後15分鐘至2小時內採血
- 用於診斷急性嚴重過敏反應
- 鑑別過敏性休克和其他原因的休克
臨床應用
- 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
- 過敏性休克
- 全身性過敏反應
- 嚴重蕁麻疹
正常值 基線水平<11.4 μg/L,急性過敏反應時可升高數倍至數十倍。
細胞因子檢測
理論基礎 過敏性疾病涉及複雜的免疫調節網絡,多種細胞因子參與其中。
常檢測的細胞因子
- IL-4:促進IgE產生
- IL-5:活化嗜酸性粒細胞
- IL-13:與IL-4協同作用
- IFN-γ:抑制IgE產生
- TNF-α:促進炎症反應
臨床應用限制
- 特異性較差
- 半衰期短,檢測窗口窄
- 影響因素多
- 目前主要用於研究,臨床應用價值有限
體外診斷的優勢與局限
主要優勢
安全性最高
- 無過敏反應風險
- 不受皮膚狀況影響
- 不受藥物干擾(大多數情況)
- 適用於各年齡段患者
客觀性強
- 結果可量化
- 便於比較和追蹤
- 不依賴操作者技術
- 重複性好
便利性佳
- 一次採血可檢測多種過敏原
- 標本可保存和復檢
- 適合大規模篩查
使用局限
成本較高 相比皮膚試驗,血液檢測費用通常較高,特別是組分診斷。
出結果時間長 通常需要數天,不如皮膚試驗快速。
假陽性可能 特異性IgE陽性不一定有臨床症狀,約25%陽性者無過敏表現。
敏感性稍低 對於低水平致敏,皮膚試驗可能更敏感。
體外診斷的選擇策略
崔玉寶博士建議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
首選特異性IgE檢測
- 無法進行皮膚試驗時
- 需要量化評估時
- 監測治療效果時
考慮組分診斷
- 皮膚試驗或特異性IgE陽性但臨床不符
- 懷疑交叉反應時
- 制定個性化免疫治療方案
- 評估嚴重過敏反應風險
輔助檢測
- 急性過敏反應時測類胰蛋白酶
- 總IgE作為篩查參考
- 細胞因子主要用於研究
結語
體外診斷方法為塵蟎過敏的診斷提供了安全、客觀、精準的工具。從傳統的特異性IgE檢測到新興的組分診斷,技術不斷進步,診斷精度持續提高。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合理選擇檢測方法,結合臨床表現綜合判斷,為患者提供最佳診療方案。
參考資料
- 崔玉寶. 塵蟎那些事兒. 第6章:塵蟎過敏的診斷.
-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IgE in Clinical Allergy and Allergy Diagnosis. 2023.
- 歐洲變態反應與臨床免疫學會. 過敏原組分診斷臨床應用指南. 2024.
- 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會. 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實踐參數. 2022.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Component-Resolved Diagnostics in Dust Mite Allerg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