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BRISE品牌與官網已於 2025/1/1 併入全新SUVIOS舒活適品牌,感謝您長久以來對BRISE的支持

乾燥天氣來襲!雙北濕度創新低 皮膚過敏族群健康拉警報

近期受到高壓迴流與輻射冷卻影響,雙北地區出現異常乾燥氣候。尤其3月22日中午,雙北局部地區的相對濕度一度降至僅8%,創下40年來罕見的低濕紀錄。氣象單位預估,這樣的乾燥狀態雖為短暫,但仍將持續影響至本週。醫界與防災單位特別提醒:氣候變化劇烈,日夜溫差大,皮膚敏感族群、慢性病患者與老幼人群需特別留意身體狀況。


一、極端低濕現象說明與成因

3月22日,雙北地區出現了極端的低濕現象,根據氣象論壇指出,相對濕度一度降至8%,這是罕見的天氣事件。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是指空氣中實際含有的水蒸氣壓力與飽和水蒸氣壓力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當溫度升高、空氣乾燥時,相對濕度會迅速下降。

此次低濕的主因是:

  • 高壓迴流:導致晴朗無雲、空氣穩定、水氣蒸發加速。
  • 輻射冷卻效應:夜間地面熱能散失快,清晨氣溫驟降,濕度更低。

儘管極端值僅維持短時間,但也足以造成敏感族群的不適,並提高健康風險。


二、氣溫變化劇烈,日夜溫差大需警覺

氣象資料顯示,北台灣在本週期間日夜溫差將持續擴大,高溫可達30℃,但清晨與夜晚低溫仍可能降至15℃以下。北市災防辦指出,日夜溫差可能超過11℃,需注意下列情況:

  • 清晨寒冷,易誘發呼吸道問題
  • 傍晚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患者須慎防血壓波動
  • 兒童與年長者體溫調節較差,需適時增減衣物

對於有慢性疾病、氣喘、心血管疾病等體質較弱者來說,氣溫劇變與乾燥天氣的結合可能誘發急性症狀,務必小心應對。


三、皮膚與呼吸道首當其衝:乾燥導致過敏、靜電等問題

對於皮膚敏感族群而言,濕度過低會導致角質層失去水分,使皮膚出現乾燥、緊繃、搔癢、脫屑、甚至發炎等問題。特別是以下族群風險更高:

  •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 銀屑病、乾癬病人
  • 老人與幼兒,皮膚屏障功能較弱
  • 過敏性鼻炎、氣喘患者,呼吸道黏膜乾燥易誘發不適

此外,乾燥空氣也容易產生靜電,對頭髮、衣物摩擦頻繁者可能感到刺痛或不適。


四、應對乾燥天氣的生活建議

面對異常乾燥與劇烈氣溫變化,以下是專家建議的因應方式:

  1. 適當保濕:使用保濕乳液或乳霜,特別是洗澡後立刻擦拭,幫助鎖住水分。
  2. 室內加濕:可使用加濕器,或放置一盆水於室內以維持濕度,避免空氣過度乾燥。
  3. 補充水分:定時飲用溫開水,促進體內循環與皮膚代謝,避免脫水。
  4. 穿著保暖洋蔥式搭配:早晚適時添加衣物,避免忽冷忽熱對身體造成負擔。
  5. 減少過度清潔:避免使用過熱的水洗臉或洗澡,也要選擇溫和、低敏的清潔產品。
  6. 注意飲食與營養: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E的食物,有助皮膚健康。

結論:極端乾燥氣候下的健康守則

此次雙北地區創紀錄的低濕現象,突顯極端氣候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直接影響。特別是對於皮膚敏感族群、年長者與慢性病患,更應提高警覺,加強保濕、防寒與日常照護。

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類似極端天氣事件將可能更加頻繁。除了政府部門的即時通報與提醒,民眾自身也需具備基礎氣象健康知識與應變能力,讓身體在極端環境中仍維持穩定與舒適。健康,不只是氣溫的問題,更是生活細節的整體調和。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52152145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