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庭迎來新生命的誕生,外界往往將關注焦點放在母親身上,卻忽略了另一半——爸爸,也正經歷身分轉變與巨大心理壓力。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研究與臨床觀察指出,男性同樣可能在產後面臨憂鬱困擾,卻因社會刻板印象而選擇沈默,延誤了治療與支持的機會。
一、男性產後憂鬱:隱形但真實的問題
臨床實例顯示,如35歲的陳先生,在孩子出生後面臨經濟壓力、工作負擔與育兒衝突,出現失眠、焦慮與恐慌等症狀,最終被診斷為憂鬱症。這並非個案,根據研究顯示,約10%的新手爸爸在孩子出生後會出現憂鬱症狀,且第一年內比例可上升至25%。
男性的產後憂鬱往往不像女性那樣明顯,但其破壞力不容小覷。由於社會對男性「堅強、不脆弱」的期待,許多爸爸選擇隱藏情緒,最終導致壓力長期積壓、心理健康亮紅燈。
二、壓力來源多元,父職轉變挑戰重重
男性產後憂鬱的成因涉及多層面:
- 經濟壓力:孩子出生後,家庭支出增加,讓許多父親感受到沉重負擔。
- 睡眠剝奪:夜間哄睡、餵奶,導致長期睡眠不足,進而影響情緒與身體機能。
- 角色衝擊:從「丈夫」轉變為「父親」,身份認同出現變化,有些男性會產生價值感下降與自我懷疑。
- 親密關係改變:夫妻間的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親密互動減少,容易產生孤單感與被忽視的情緒。
- 情緒表達受限:男性普遍不習慣表達情緒,使壓力無法宣洩,造成內在衝突。
這些因素交織,構成了產後憂鬱的溫床,使男性在無形中承受巨大心理負荷。
三、男性憂鬱症狀的表現方式不同
相較於女性的情緒低落與哭泣傾向,男性的產後憂鬱症狀往往較難察覺,甚至會表現為以下狀況:
- 易怒、焦慮、情緒波動明顯
- 對原本有興趣的活動失去熱情
- 對孩子缺乏連結感,避免互動
- 即使孩子熟睡,仍難以入眠
- 感到極度疲憊、無助或絕望
- 藉由酒精、藥物或其他沉迷行為逃避壓力
- 過度投入工作,逃避家庭責任
這些症狀不易與典型憂鬱相連結,因此更容易被誤解或忽略。
四、支持與自我調適是關鍵
醫師建議,新手爸爸不需追求「完美父親」的形象,而應允許自己有情緒波動與適應的空間。以下是幾項建議:
- 尋求情感支持:與伴侶或親友分享內心感受,有助於釋放壓力與建立共識。
- 輪流照顧寶寶:與伴侶協調分工,保障彼此的休息時間。
- 保持規律運動:運動能釋放腦內啡,減少焦慮與壓力。
- 正視心理變化:當憂鬱情緒持續超過兩週,影響到生活與關係時,應尋求專業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育兒是長期的過程,爸爸的情緒穩定與身心健康,對整個家庭的和諧與孩子的成長都至關重要。
結論:給爸爸多一點理解與支持
孩子的誕生不僅對媽媽是人生重大轉變,對爸爸亦是挑戰與成長的開始。社會不該忽視男性在成為父親過程中的情緒與心理負擔。透過更多對男性產後憂鬱的關注與倡議,鼓勵爸爸說出壓力、接受協助,家庭才會更健康、穩定。
每位爸爸都值得被看見,不是因為他「撐得住」,而是因為他願意為家庭努力。給新手爸爸一點空間、一點理解,也許就是讓家庭更美好的起點。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www.msn.com/zh-tw/health/other/不只媽媽-爸爸也會產後憂鬱/ar-AA1BsJ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