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滑手機,睡眠少掉24分鐘?
隨著科技普及,滑手機、追劇、聽Podcast、玩遊戲已成為許多人睡前的習慣,但你是否發現這些習慣讓你「越滑越清醒」?
來自挪威的大型研究調查了超過4萬5千名18至28歲年輕人,發現每多滑手機一小時,失眠風險就上升59%,睡眠時間平均減少24分鐘。這不只是使用社群媒體,而是包含所有螢幕活動:追劇、打電動、聽音樂甚至閱讀都算在內。
社群媒體真的是罪魁禍首嗎?
有趣的是,這項研究挑戰了以往對社群媒體的偏見。結果顯示,只使用社群媒體的族群反而失眠比例最低,睡眠時間也最長。研究人員推測,社群互動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具有情緒調節的效果,有助放鬆、減壓,進而提升睡眠表現。
不過這樣的結果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安心深夜滑社群。研究也指出,青少年與兒童族群對社群媒體的刺激更敏感,可能因此影響生理節奏、延後入睡,導致白天精神不濟。
螢幕藍光?其實「強光」才是核心問題
過去常聽到「藍光抑制褪黑激素、干擾睡眠」的說法,因此各大手機品牌推出「夜間模式」或「護眼模式」來降低藍光傷害。
但後續研究顯示,任何強烈光源(不論是藍光或黃光)在睡前使用,都可能錯誤地激活大腦清醒系統,讓腦部誤以為「天還沒黑」,進而延遲入睡。
更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對光的敏感度差異極大,最高甚至可相差50倍,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滑手機後依然秒睡,有些人卻躺著翻來覆去。
睡前滑手機,怎麼滑才不失眠?
既然現代人難以完全戒除睡前滑手機的習慣,不如改採「減法設計」與正確使用方式。以下是專家建議的調整方法:
- 限時滑手機:建議睡前30分鐘就開始降低螢幕使用頻率。
- 選擇低刺激內容:如聽輕音樂、有聲書或冥想App,避免高刺激影像與遊戲。
- 開啟藍光過濾功能:善用夜間模式,降低光線刺激。
- 遠離手機通知:啟動勿擾模式或將手機放至房外,避免突如其來的亮光與訊息打斷入眠。
- 建立規律作息:固定的起床與就寢時間,有助生理時鐘校準。
光療:數位時代的天然節律調整器
在這個螢幕無所不在的時代,光療成為補救睡眠失衡的有效工具。特別針對因長期夜間滑手機、日間光照不足而導致生理節律錯亂的人群,光療提供了無藥物、非侵入的解決方案。
透過每天清晨使用模擬自然光的裝置約20至30分鐘,光療能夠:
- 重置大腦對日夜節律的認知
- 促進清晨褪黑激素下降,白天更清醒
- 夜晚自然提昇褪黑激素分泌,有助快速入睡
- 改善情緒與壓力反應,減少焦慮性失眠
簡單來說,光療就像是幫助你重新對準「生活的時鐘」,尤其對於作息混亂、久坐室內、長期滑手機影響睡眠者格外有效。
結語:數位生活不能停,睡眠健康也不能等
科技無疑帶來便利與娛樂,但也悄悄改變我們的睡眠行為。這項研究提醒我們:不是不能滑手機,而是該怎麼滑、滑多久,才不影響你的夜晚與明天的精神狀態。
對於無法完全擺脫螢幕生活的現代人而言,結合科學方法與生活調整,如規律作息、減少強光刺激、適時使用光療,才能真正實現睡得快、睡得深、睡得飽的健康人生。
🔗 參考資料連結:
https://reurl.cc/W0qX87
https://reurl.cc/5K82Z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