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BRISE品牌與官網已於 2025/1/1 併入全新SUVIOS舒活適品牌,感謝您長久以來對BRISE的支持

當「斷電」成為日常:巴金森症治療關鍵與光療新契機

夜半定格如雕像,「斷電人生」不容忽視

「一二三木頭人」不只是童年遊戲,對於巴金森症患者張先生來說,卻是真實發生在半夜如廁時的噩夢。他才剛踏出幾步,就突然無法動彈,緊接著失禁在原地。這並不是個案,而是巴金森症患者中晚期常見的「斷電」現象。

這類突發性動作障礙嚴重干擾生活起居,也大幅提高跌倒與受傷的風險,讓患者與照顧者都身心俱疲。


什麼是巴金森症?從手抖開始的神經退化疾病

巴金森症是一種腦部退化性疾病,源於控制運動的腦部「黑質」多巴胺神經細胞提早死亡,使神經傳導出現異常。

常見初期症狀包括:

  • 手腳顫抖(尤其靜止時)
  • 動作遲緩、肢體僵硬
  • 步伐變小、平衡差
  • 面無表情、聲音低沉、字體變小

部分患者甚至會在睡夢中劇烈踢動、說話或大叫,這被稱為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BD),也是早期巴金森的徵兆之一。


中後期挑戰:「來電—斷電」風險高峰

巴金森症藥物治療以多巴胺類藥物為主,如左多巴胺、MAO-B 抑制劑、COMT 抑制劑等。初期治療效果明顯,但隨著時間推移,患者常出現「藥效波動」。

在藥效發揮時能行動自如(on),但一旦藥效消退就會出現斷電(off)現象,包括:

  • 全身僵住、寸步難行
  • 無法如廁、行動中斷
  • 跌倒風險增加

斷電高峰時段多在傍晚與凌晨,此時若沒有維持穩定的藥效濃度,患者將無預警陷入行動癱瘓。


治療困境:緩釋藥物效果佳,給付卻受限

針對藥效不穩問題,目前已有緩釋型左多巴胺藥物,可穩定藥物濃度、延長藥效時間,有助降低斷電頻率。

但目前健保每日僅給付4顆藥物,實際所需可能高達6至8顆,導致臨床調藥受限,許多病患無法完全受益,持續處於「能動—不能動」的反覆循環。


非藥物突破:從深腦手術到神波刀的進展

對於藥物控制無效的中重度患者,醫師可能建議進行深腦刺激手術(DBS),透過植入電極刺激特定腦區,來改善動作功能。

若不適合手術,還可考慮新型微創療法——神波刀(醫薩刀),以聚焦超音波燒灼異常神經組織,不開刀、不流血,術後即見改善。但目前仍為自費項目,治療費用高昂,尚未納入健保給付。


光療的角色:補足夜間照護與作息調整的關鍵

在藥物與手術之外,**光療(Light Therapy)**逐漸成為巴金森症輔助療法的潛力選項。

巴金森患者經常出現:

  • 晝夜節律錯亂
  • 日間嗜睡、夜間失眠
  • 清晨斷電難起身

光療可透過高亮度白光(約10,000 lux)模擬自然日照,幫助大腦重新校正睡眠節奏,進而改善日夜規律,穩定精神狀態、減少夜間症狀惡化。

🌞建議做法:

  • 每天晨起後30分鐘內照光10~30分鐘
  • 放在眼睛可感知範圍內,不需直視
  • 搭配規律作息效果最佳

👉 延伸了解光療操作方式可參考:https://reurl.cc/W0qX87


結語:斷電不可怕,持續用電才是關鍵

巴金森症雖不可逆,但透過正確的藥物治療、手術輔助與生活調節,每位患者都能降低「斷電」風險、提升生活自主性。

社會也應提供更多資源,包括放寬藥物給付、補助新式治療,以及推廣如光療這類低成本、低風險的輔助療法。讓病患不再困在原地,而是能自信地走出家門、走進生活。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