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原是萬物復甦、陽氣生發的季節,卻有不少人一到春天就陷入「假性憂鬱」:睡不飽、提不起勁、沒精神,甚至懶得說話,整天昏沉。這並非單純懶惰,而可能與氣溫變化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衡、體質虛寒,甚至光照不足有關。
🌀 春季疲憊,可能是假性憂鬱在作怪
中醫觀點認為,春天早晚溫差大,如果體質偏虛、偏寒,或在冬季後本就陽氣不足,到了春季反而「無法開機」,導致疲憊、嗜睡、無力、心悸等身體警訊。若曾確診或患慢性病,體力恢復更慢,情緒也容易受影響。
而西醫則會針對甲狀腺功能、血糖、荷爾蒙失調或憂鬱症進行檢查。若無明顯異常,中醫則從「氣虛」、「陽虛」、「血虛」切入調理。
🌿 四大調理關鍵,讓身體「開機」升陽氣
1. 飲食補氣暖身:
選擇有溫補作用的食材能夠補足陽氣、提升代謝。黃耆枸杞雞湯、黑糖薑茶、山藥粥、四神湯等都是春天提神養氣的好選擇。如果生活忙碌,也可以選擇滴雞精或中藥膳包作為替代。
2. 穴位熱敷養元氣:
透過艾灸或熱敷氣海、命門等穴位,就像替身體打開暖氣,提升核心溫度,穩定自律神經。尤其長期手腳冰冷者,應積極調理。
3. 起床搓手腳+日曬5分鐘:
早上起床後可先搓手搓腳,促進氣血流通,再搭配5~10分鐘日曬,有助啟動陽氣、調節情緒與睡眠節律。
4. 晚上泡腳助眠:
晚上使用艾葉、薑片、花椒泡腳15分鐘,並按摩湧泉穴與足三里穴位,有助於活絡經脈、改善循環與睡眠品質。
☀️ 補上最容易忽略的一環:「晨光照」能重置身體時鐘
除了中醫的內外調理,現代醫學也指出「晨光」對人體生理節律具有重要影響。人體的生理時鐘受到光照啟動,尤其早晨的自然光能抑制褪黑激素、促進血清素分泌,幫助人清醒、穩定情緒,甚至提升免疫力。
若春季長時間待在室內,光照不足,將導致內分泌失衡、自律神經紊亂,出現睡眠障礙、情緒低落等現象。這也是為何有些人春天會感到莫名的「低潮」,甚至像極了季節性憂鬱症。
解方很簡單:每天早上起床後,拉開窗簾、曬5~10分鐘的自然光(最好是上午8點前的柔和日光),可有效調節褪黑激素分泌、改善晨起疲憊,幫助生理節奏與陽氣同步升起。
🧘 身體喊累,其實是在對外界求救
若你近期總感覺「做什麼都提不起勁」,那或許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身體正在提醒你:「該重新啟動了!」春天不該是壓力的延續,而是元氣補充的契機。
透過 保暖、防溫差、補氣食補、晨光照射、適度活動與情緒調節,你可以重新整頓身體節律、恢復精神與動力。
✅ 春天養陽的四大重點再提醒:
- 早晚注意保暖,避免血管急縮引發不適
- 飲食以蔬果與溫補為主,促進氣血循環
- 每日適度日曬與運動,像散步、太極即可
- 保持情緒穩定,深呼吸、放鬆有助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