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BRISE品牌與官網已於 2025/1/1 併入全新SUVIOS舒活適品牌,感謝您長久以來對BRISE的支持

塵蟎與呼吸道過敏的首次關聯

Dekker的開創性觀察(1928年)

德國科學家Dekker於1928年首次報告了塵蟎與哮喘之間的關聯。他從哮喘患者床鋪下收集的灰塵中發現了蟎蟲,並提出塵蟎可能是誘發哮喘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

Dekker記錄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病例:一名女孩在臥室搬入一套舊沙發後,開始反覆出現鼻炎和哮喘症狀。當這套沙發被移出臥室後,她的過敏症狀隨即消失。這個觀察為環境控制作為過敏治療手段提供了早期證據。

亞洲地區的研究進展

日本學者的貢獻(1964年)

1964年,日本學者Oshima在調查學齡兒童皮膚瘙癢症時,於橫濱學校的地板積塵中檢出大量塵蟎。幾乎同時,另一位日本研究者Yokohama在尋找引起小學生皮膚瘙癢的寄生蟲時,在傳統榻榻米上發現了塵蟎的存在。這些發現將塵蟎與皮膚過敏反應聯繫起來,拓寬了塵蟎致敏性的認知範圍。

決定性突破:Voorhorst與Spieksma-Boezeman的研究

科學證據的確立

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Reindert Voorhorst醫生長期懷疑室內灰塵中存在某種生物性過敏原。他的助手Marise Spieksma-Boezeman採用直接顯微鏡觀察法,在室內收集的灰塵樣本中明確鑑定出塵蟎,並通過實驗證明了塵蟎可引發過敏反應。

他們的研究還揭示了環境濕度與塵蟎數量之間的正相關關係,為後來的環境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1967年,Voorhorst在柏林舉辦的歐洲變態反應與臨床免疫學學會(EAACI)上正式宣布塵蟎是屋塵過敏原的主要來源,這一論斷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後續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結論。

研究團隊的專業背景

Reindert Voorhorst(1915-1993)是荷蘭著名過敏症專家,1956年畢業於萊頓大學,最初專攻內科學與微生物學。他致力於研究過敏原的生物學來源,利用顯微鏡技術系統觀察屋塵中的微生物群落,最終確認塵蟎的致敏作用。

Marise Spieksma-Boezeman(1938年出生)畢業於萊頓大學動物學與植物學專業。1962年,她以”屋塵中塵蟎的鑑別”研究獲得碩士學位。她不僅研究了塵蟎引起的皮膚過敏反應與塵蟎數量之間的定量關係,還建立了塵蟎實驗室人工飼養體系,並在大學課程中培訓學生識別不同種類的塵蟎。後期,她的丈夫Frits ThM Spieksma(萊頓大學大氣生物學家)繼續推進了塵蟎研究工作。

考古學證據:塵蟎與人類的長期共存

古代樣本中的發現

1970年,考古學家Radovsky在美國內華達州洛夫洛克洞穴的人類糞便化石中發現了塵蟎存在的證據,證明塵蟎與人類的關係可追溯至遠古時期。

隨後,考古學家Kliks分別從秘魯、阿留申群島和肯塔基州出土的木乃伊胃腸內容物及糞便殘渣中檢出多種塵蟎。這些考古發現表明,塵蟎作為人類居住環境的伴生生物,其歷史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悠久。

臨床意義與展望

崔玉寶博士強調,從Dekker的首次報告到Voorhorst團隊的系統研究,塵蟎致敏性的科學證據經歷了近40年的累積過程。這段歷史提醒我們,過敏性疾病的防治需要基於扎實的科學研究,而環境因素的控制在過敏管理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當代研究已經證實,塵蟎是全球範圍內最常見的室內過敏原,與過敏性鼻炎、哮喘、特應性皮炎等多種過敏性疾病密切相關。理解塵蟎的生物學特性和環境需求,對於制定有效的過敏預防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

  1. Dekker, A. (1928). Staubmilben als Asthmaursache. Deutsche Medizinische Wochenschrift.
  2. Oshima, S. (1964). Studies on house dust mites in school environment in Yokohama. Japanese Journal of Sanitary Zoology.
  3. Voorhorst, R., Spieksma, F.T., Varekamp, H., Leupen, M.J., & Lyklema, A.W. (1967). The house-dust mite (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and the allergens it produces. Identity with the house-dust allergen. Journal of Allergy, 39(6), 325-339.
  4. Spieksma-Boezeman, M.I.A., & Spieksma, F.T. (1967). The mite fauna of house dust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house-dust mite 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Trouessart, 1897). Acarologia, 9(1), 226-241.
  5. Radovsky, F.J. (1970). Coprolites of Mesostigmatid mites from Lovelock Cave, Nevada. Journal of Medical Entomology, 7(1), 129-130.
  6. Kliks, M.M. (1990). Helminths as heirlooms and souvenirs: a review of New World paleoparasitology. Parasitology Today, 6(4), 93-100.
  7. Colloff, M.J. (2009). Dust Mit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